蒸发式真空卷绕镀膜机是(含CAD零件图装配图)
以下是资料介绍,如需要完整的请充值下载.
1.无需注册登录,支付后按照提示操作即可获取该资料.
2.资料以网页介绍的为准,下载后不会有水印.资料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密 惠 保
1.无需注册登录,支付后按照提示操作即可获取该资料.
2.资料以网页介绍的为准,下载后不会有水印.资料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密 惠 保
资料介绍:
蒸发式真空卷绕镀膜机是(含CAD零件图装配图)(论文说明书10000字,CAD图14张)
蒸发式真空卷绕镀膜机是一种在真空环境下运用不同方法在柔性材料上实现连续镀膜的设备。镀膜机主要由真空系统、蒸发系统、卷绕系统和屏蔽机构四部分组成。其特点是成本低,易操作,生产率高等。本文主要内容是在BRCM-1500型柔性桥式卷绕镀膜机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进。对真空系统、真空室内的组织结构进行设计、计算与校核。对靶位的位置与距离也进行设计。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真空室内辊子种类与辊子的运动参数进行计算。膜材张力的控制和膜厚的控制与检测。
此次课题所研究设计的就是真空镀膜机真空室各辊子的设计,还有真空室的设计。以下是一些本次用到的相关设计计算的技术指标。
原料膜厚度:PET(聚酯)4~12µ
OPP、BOPP(聚丙烯)6~20µ
原料膜宽度:450一680 mm(具体根据膜宽而定)
卷径范围:Φ200一Φ800 mm
卷绕速度: 1~15 m/s
极限真空(空载、干燥、洁净):7×10-3 pa,
最大可镀幅宽1400-2500 mm(最大定为1950 mm)
最大卷径直径800-1000 mm(计算取800mm)
[来源:http://www.think58.com]
最大卷绕速度840 m/min.
最大消耗功率135 KW。
综上所述,真空镀膜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卷绕系统和真空系统,这个也是此次设计的主要内容。该部分机械结构复杂,零部件要求精度高,镀膜要求极高,所以对辊轴系的空间平行度要求也很高。系统结构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整台机器的工作状态和性能,从而间接影响镀膜质量的好与坏。
2.2 真空镀膜机卷绕系统结构方案
真空卷绕镀膜设备的核心是基材卷绕系统。为了保证基材成膜的质量牢固、均匀以及基材的卷绕品质良好,卷绕线速度恒定且可调作为卷绕系统的基本要求是无可厚非的。卷绕时,基材的张力也要恒定且可调。以下是卷绕式真空镀膜设备基材卷绕系统的方案:
三电机驱动基材卷绕系统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卷绕系统,它主要由镀膜辊电机、收卷辊电机和放卷辊电机构成。给定速度由镀膜辊电机确定,收卷辊电机的速度是由镀膜辊电机给定的速度,随着收卷卷径的增大从而递减的。收卷辊电机的扭矩是通过收卷辊侧基材的张力变化和放卷卷径的改变而改变的。给直流三电机驱动基材卷绕系统配置直流伺服电机,给交流三电机驱动基材卷绕系统配置交流变频调速电机,这样做能达到最佳效果。普通镀膜中图示编码器是可以不使用的。编码器的精度只有大于1024线,才能算是高精度卷绕镀膜。在两、三电机驱动基材卷绕系统中,我们可以用矢量变频器(内置张力控制模块)来代替张力控制器,前提是这种情况只适于系统要求较低的场合。在高精度卷绕镀膜中,还是最好选用专业的张力控制器为妥。 [资料来源:THINK58.com]
三电机驱动基材卷绕系统与两电机驱动基材卷绕系统不同。它克服了两电机系统的缺点。但三个包括三个以下的电机驱动的基材卷绕系统的主要缺点是收卷辊侧响应速度慢,会出现镀膜辊与基材不完全贴合的情况。会出现冷却辊对基材冷却不完全产生的镀膜效果不好、镀的膜有褶皱等现象。可以克服这类现象的方法虽多,但此番会影响效率,影响经济性。所以引入全自动控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但三电机驱动基材卷绕系统也有这其不可取缔的优点,空间布局较小,在不太影响镀膜质量的前提下,结构较为紧凑。
[资料来源:www.THINK58.com]
目录
第一章绪论 4
1.1概述 4
1.2国内外发展现状 6
1.3卷绕镀膜机工作流程 6
第二章真空镀膜机卷绕系统结构设计 8
2.1真空镀膜机的结构组成 8
2.2 真空镀膜机卷绕系统结构方案 9
[来源:http://think58.com]
2.3 真空镀膜机卷绕系统计算 11
2.3.1镀膜机卷绕镀膜要求 11
2.3.2 真空镀膜机相关配置 11
2.3.3 张力对镀膜的影响 12
2.3.4恒张力控制的方法 16
2.4抽气系统设计 17
2.4.1镀膜机放气量的计算 17
2.5真空室设计 19
2.5.1真空室材料选择 19
2.5.2真空泵的选择 19
第三章电机及辊轴的选择 20
3.1电机的选用 20
3.1.1 主辊(冷却辊)交流伺服电机的选用 20
3.1.2 收卷用AC伺服电机的选用 22
3.2 轴的选择及设计计算 23
3.2.1 主辊轴的设计 23
3.2.2 放卷辊轴的设计 24
3.2.3收卷辊轴的设计 25
第四章总结 27
第五章参考文献 28
第六章致谢 30 [版权所有:http://think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