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下料机的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三维图)
1.无需注册登录,支付后按照提示操作即可获取该资料.
2.资料以网页介绍的为准,下载后不会有水印.资料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密 惠 保
钢筋下料机的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三维图)(论文说明书9100字,CAD图纸11张,SolidWorks三维图)
Design of steel bar cutting machine
一般生产大型钢筋下料机设备的企业对设备安全指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各企业在生产设备时,都充分考虑到设备在运行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减少设备因为振动或者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噪音大、污染重等现象。国内钢筋下料机设备的研发及制造要与全球号召的高效经济、安全稳定主题保持一致。加大钢筋下料机设备新型节能、高效钢筋下料机的研发及生产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迎合了国内基础建设发展的需求。钢筋下料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各行业间相互交流,广泛使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目前钢筋下料机正向着大型、高效、可靠、节能、降耗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本次设计的钢筋切断机切断钢筋直径为Φ32mm,抗拉强度335Mpa,两刀刃的最大开口距37mm;最小开口距5mm,每分钟切断15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性能稳定;随着科技的发展,钢筋切断机设备在性能,成本,工艺上面将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机械工业;钢筋下料机;切断;高效
[资料来源:http://think58.com]
钢筋下料机的总体方案图
本次设计的钢筋下料机采取的方案是:选择三级减速,先是一级带减速,然后是两级齿轮减速。首先采用一级带传动,因为它具有缓冲、吸振、运行平稳、噪声小、和过载保护等优点。然后采用两级齿轮减速,因为齿轮传动可用来传递空间任意两轴间的运动和动力,并具有功率范围大,传动效率高,传动比准确,使用寿命长,工作安全可靠等特点。动力由电动机输出,通过减速系统传动,把动力输入到执行机构。由于传动系统作的是回转运动,而钢筋切断机的执行机构需要的直线往复运动,为了实现这种转换,可以采用曲柄滑块机构,盘行凸轮移动滚子从动件机构,齿轮齿条机构。考虑现实条件,决定采用曲柄滑块机构作为本机械的执行机构。如果使用人工切断不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定位精度低,而且满足不了大批量生产要求。所以使用一个专用的钢筋下料机以成为发展趋势。具体方案布局图如下:
选择三级减速,先是一级带减速,再两级齿轮减速。首先采用一级带传动,因为它具有缓冲、吸振、运行平稳、噪声小、和过载保护等优点,并安装张紧轮。然后采用两级齿轮减速,因为齿轮传动可用来传递空间任意两轴间的运动和动力,并具有功率范围大,传动效率高,传动比准确,使用寿命长,工作安全可靠等特点。动力由电动机输出,通过减速系统传动,把动力输入到执行机构。由于传动系统作的是回转运动,而钢筋切断机的执行机构需要的直线往复运动,为了实现这种转换,可以采用曲柄滑块机构,盘行凸轮移动滚子从动件机构,齿轮齿条机构。考虑现实条件,我决定采用曲柄滑块机构作为本机械的执行机构。如果使用人工装配不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定位精度低,而且满足不了大批量生产要求。所以使用一个专用的钢筋下料机以成为发展趋势。
2.2 钢筋下料机的工作原理
本次所设计的钢筋下料机的工作原理为:采用电动机通过带动三角带传动和二级齿轮传动减速后,带动偏心轴旋转, 偏心轴推动连杆使滑块和动刀片在机座的滑道中作往复直线运动,使活动刀片和固定刀片相错而切断钢筋。本次设计的钢筋切断机切断钢筋直径为Φ32mm,抗拉强度335Mpa,两刀刃的最大开口距37mm;最小开口距5mm,每分钟切断15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性能稳定。
[资料来源:THINK58.com]
[资料来源:http://THINK58.com]
目 录
1 绪论 1
1.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 钢筋下料机的发展现状 3
2 钢筋下料机总体结构的设计 5
2.1 钢筋下料机的总体方案图 7
2.2 钢筋下料机的工作原理 9
2.3 机械传动部分的设计计算 10
2.3.1电机的选型计算 11
2.3.2 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11
2.3.3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12
2.3.4轴承的选择 13
3 各主要零部件强度的校核 15 [版权所有:http://think58.com]
3.1偏心轴强度的校核计算 16
3.2齿轮强度的校核计算 17
3.3轴承强度的校核计算 17
4 钢筋下料机中主要零件的三维建模 20
4.1电机的三维建模 22
4.2偏心轴的三维建模 22
4.3 V带轮的三维建模 23
4.4连杆的三维建模 25
4.5 动刀刃的三维建模 26
4.6 钢筋下料机的三维建模 27
5 钢筋下料机中重要零件的有限元应力应变分析 29
结论 32
谢辞 33
参考文献 34
[来源:http://www.think58.com]